云南永胜掐丝珐琅历史状况及品类研究
2020-12-26 8382
分享

摘要:根据诸多史料可知永胜掐丝珐琅在历史上非常风光,如今四处走访,到处打听,只能找到两家人在做。这样的事实是让人吃惊的,对于永胜掐丝珐琅的历史状况更是没人知晓,至今在学术上还未有学者专门对其研究和考证过,更不用说是否在学术上取得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导致这样的结果也许是出于文献资料和实物的不足,再加上这项研究工作还未充分展开,这或许在学术研究上属于正常现象。鉴于此,本文对云南永胜掐丝珐琅的历史、出现的原因、得以保留下来的原因等问题进行系统且全面的阐释,以填补掐丝珐琅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局部空白。

关键词:永胜掐丝珐琅   历史  品类 

永胜掐丝珐琅,创始于明清,主要流传于永胜县城和金官,明清时期就远销到缅甸、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是云南的名特产品之一,也是永胜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永胜掐丝珐琅是在永胜这个地域环境中保存下来的工艺美术品种,它作用于一定的生产资料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它有别于现代高新技术的生产方式,它隶属于技术,但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它具有自身的审美性和实用性,但它也并非一种纯艺术,它是永胜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各民族沟通和交流的产物。

1、永胜掐丝珐琅概述

永胜地处滇西北,它曾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茶马古道的津关,也是南诏入朝的首站,也是云南边屯文化一个颇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标本。永胜掐丝珐琅因其在永胜这个地方加工制作,再加上其以银做胎,一般把永胜的民间掐丝珐琅称作永胜掐丝珐琅、永胜珐琅银或永胜银胎掐丝珐琅,又称“掐丝珐琅彩”,其实就是金属胎珐琅器的一个品种,也是银器的一个种类,本文将统一写成“永胜掐丝珐琅”。在1989年3月出版的《永胜县志》里边,把永胜掐丝珐琅归在“五金业”里边,其中永胜县的小五金还有铜器、铁器、金器、合金器等,其中因永胜掐丝珐琅制作精致,名驰省内外的以珐琅器为第一。除此之外,大部分书籍把永胜掐丝珐琅作为永胜土特产品被提到,也作为土特产品被很多人喜爱。

永胜掐丝珐琅是永胜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民间传统工艺品,早在明清时期就行销云南省内外,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2009年,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胜掐丝珐琅制作工艺是永胜特有的传统工艺,永胜掐丝珐琅造型美观大方,制作精细,色泽晶润艳丽,图案新颖多姿,集绘画、工艺为一体,具备较高的使用、观赏和收藏价值,是一项极具研究和有待人们不断去探索的民间工艺美术。

云南掐丝珐琅作为中国掐丝珐琅的一小部分,它的起源问题的认识与中国的掐丝珐琅(中原)一样,至今也并没有一个可靠的说法,也存在着几种可能性。首先是元代起源说,掐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可能先是掐丝珐琅器的传入,后延伸到工艺技术的传入,整个传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据很多文献记载及推测,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掐丝珐琅器是在元代传入中国的,这种工艺借鉴吸收了从阿拉伯地区的工艺而发展起来的,其中也不能排除掐丝珐琅先在云南一代流行,然后再传入中原得以发展。杨伯达先生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到云南人掌握珐琅工艺技术的时间与京师的人一样早,他说:“估计‘大食窑’[ 大食窑:珐琅器的旧称]刚刚传入我国时可能是由大食工匠亲自制作,随后‘大食窑’技术被我国工匠,可能首先是云南或‘京师’的工匠所掌握,并逐渐由摹仿发展到能够适应当时宫廷与人民生活的要求,逐步实现了民族风格化。”[杨伯达:《论景泰兰的起源》,《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4期,23页。]杨伯达先生还根据文献记载得出这样的判断:“很可能‘大食窑’工匠被俘至云南,为蒙古贵族继续制造掐丝珐琅,同时把技术传授给云南人。”[杨伯达:《论景泰兰的起源》,《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4期,23页。]云南的掐丝珐琅最早在元代出现有这样一个历史依据,公元1280年,也就是元十七年,忽必烈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先从宁夏入甘肃,再到四川西北大渡河松潘,兵分三路才进攻到云南大理。攻下大理后,元军并非所有人都回到北方,而是有一部分蒙古军中的部分士兵因各种原因留在滇西北一带,其中有一些是掌握某种技术的手工类者,留在云南迫于生计,所以干起了随身所掌握技艺的行当,所以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随着蒙古士兵的进入传入云南,而后并在云南民间传开。

其次是明代起源的说法,尽管明代还是没有云南掐丝珐琅器的出土实物,但与元代起源说相比,云南掐丝珐琅制作工艺在明代产生是非常具有可靠性的,因为史书上已经明确有记载。有关于珐琅器的史料书籍中最权威、最完备的要属《格古要论》和《新增格古要论》,这两本书被诸多学者认定是珐琅器最权威的书籍,像《窑器说》、《古铜瓷器考》、《景德镇陶录》等基本上都是对这两本书的复述。曹昭《格古要论》影响颇广,书中描绘了作者生活时代的所见所闻,后人发现还有很多古物未能收录在其中,并开始有人对其进行增补,王佐的《新增格古要论》就是在曹昭本《格古要论》的基础上,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添加的内容,所增内容十分丰富。王佐在其《新增格古要论》一书中明确提到了云南人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珐琅制作工艺,他说:“大食窑器,出原阙,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 (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250页]从“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的记载判断,云南人在明代已经很好地掌握这门技艺了。据《新增格古要论》可得知,此书增校于景泰七年丙子夏四月中旬(1456)至天顺三年秋七月(1459),王佐,字功载,江西吉水人,生卒年已不详,但从王直所撰《抑庵文集》卷一之《世德堂记》条中所著录的内容:“吉水王佐功载,署刑部员外郎,有名于当时”[ (明)王直撰:《抑庵文后集》卷一五之《送王主事诗序》,参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1册,集部一八O,别集类,687-688页。],可得知王佐在明朝前期曾任刑部员外郎,也可以从其它书中可得知王佐主要活跃于明永乐至天顺年间。《新增格古要论》中的内容当是王佐本人那个时代的所见所闻,其中也不乏王佐本人的道德休养在里边。从《新增格古要论》的成书时间及王佐的生平推测来看,书中所记录的“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可得知,云南人最晚在明代前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掐丝珐琅这门技艺,并且是精通这门技艺,要不然在京师也不会有云南人的立足之地(见图一)。

2永胜掐丝珐琅起源问题

我们在上面已经谈到云南掐丝珐琅的起源问题,之所以还要单独把永胜掐丝珐琅的起源问题重先提出来,是因为永胜县这个特殊的地方决定的。云南很早就有人在做掐丝珐琅,这在上一节中也说到,但为何云南这么大的地方,现在偏偏只有云南永胜这个地方有传承人在做掐丝珐琅,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对于永胜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至今在学术上还未有学者专门对其研究和考证过,更不用说是否在学术上取得一个完全一致的认识。

   元兵从北南来,进攻大理,首捷永胜这块土地(永胜县由此得名),让永胜这块土地留下制作掐丝珐琅的技能是有极大的可能性的。有关珐琅工艺何时传入永胜,众说不一,根据很多史料判断,在元末明初,很可能永胜就出现零星工匠与小件珐琅制品了。尽管元代永胜也有可能出现掐丝珐琅,但因无史料和实物证实元代的永胜确有掐丝珐琅,笔者就此否定永胜掐丝出现在元代。元代过后,那便是明清,明清是否有掐丝珐琅还需考证,根据民国38年(1949年)所出的书籍《新纂云南通志》中所载内容可得知,清代以前永胜县便有掐丝珐琅。据《新篡云南通志·工业考》载:“永北厅(永胜县旧称)之珐琅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等四者制成,翠者,翠鸟之羽毛也[ 翠者,即金属制品中的点翠工艺,用云南特有的翡翠鸟(民间俗称“叼鱼郎”)的翠蓝色羽毛粘在金属制品上,来制成各种饰物。]。在昔,此项饰物亦为大宗。迨妇女装饰日新,即渐渐沉矣。永北制珐琅杯碟,华艳夺目,与直省(北京)所出无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91年9月,113页。]永胜的珐琅器在以前基本上是归在银器(或五金业)里边,它只是银器的一种装饰手法,所做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些小件,从“永北厅之珐琅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我们可得知,永胜县在清代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珐琅这门技艺了,并能与北京的珐琅工艺相媲美,而且可以延伸到清代以前,与清代相隔最近的也就是明代。再从《永胜县志》中的五金业一节中可以看到:“永胜银器产品生产始于清代,产地县城,产品两类,一种是珐琅首饰,一种是珐琅酒具。”[ 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271页]若只读第一句:“永胜银器产品生产于清代”会被误认为只是永胜的银器在清代就有了,往下读才得知永胜银器所指的就是永胜珐琅器,书中再一次证实了清代的永胜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珐琅技艺。除此之外,《永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也说到:“永胜的珐琅制品,早在明、清时期就已行销省内外,出口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享誉海外,是云南的名特产品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胜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91年9月,113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永胜在明清时期已经精通珐琅工艺,享誉海内外,并行销省内外。

3永胜掐丝珐琅历代生产概况及品类

初始,永胜掐丝珐琅基本上是首饰生产,其图案和色彩非常受妇女们的喜欢,有关中国掐丝珐琅的色彩和图案,《大美百科全书》中写到:“中国珐琅图案则多采中国传统装饰图样,如几何式及花朵图样。但其俗艳的色彩,被中国文人讥为仅适于女流使用。”[《大美百科全书》编委会:《大美百科全书》,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63页]永胜掐丝珐琅在早期主要制作女人所佩戴的首饰,深受妇女们的喜欢,到了后期才有其它大一点的物件产生。永胜掐丝珐琅并非一层不变,在工艺上重点突出掐丝并融入珐琅,它在继承传统珐琅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再加上以银做胎,它将少数民族银器制作的“掐丝”工艺很好地融入其中,以此与其它地方的掐丝珐琅工艺区分开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上,再配上少许黄色、绿色、白色等颜色作为辅助颜色,造型美观,颜色富丽堂皇,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深受人们的喜爱。

永胜掐丝珐琅一直以来是汉族人在做,经过世代的文化借鉴与交融,永胜掐丝珐琅在纹样设计上也遵循汉族民间的吉祥传统,喜用民间当时所流行的各种吉祥图案,如喜鹊、牡丹、绶带、蝴蝶等纹样。在明代及清代初期这个时期,属于永胜掐丝珐琅的初始阶段,它与整个云南的掐丝珐琅一样,与其它地方喜欢做大件掐丝珐琅相比,可能也因为永胜掐丝珐琅材料及当地人的喜好的缘故,永胜掐丝珐琅在这个时期只局限于制作一些小饰品,其中包括男女佩戴及孩子佩戴的一些饰品,尤其擅长女子佩戴的饰品,如手镯、耳环、戒指、头钗、珠练、钮扣等,纯色的银器上多了珐琅的各种色彩,深受女子的喜爱。在清代中期和后期这个时期,永胜珐琅制品不再局限于小件饰品,已经陆续延伸到小花瓶、首饰盒、佛像、墨盒、章盒、孩子的长寿锁、护身符等等,但形制也并不是很大,但比以前要大得多。

到了民国六年(1917)~民国三十六年(1947)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制较大的成套餐具,已经从小批量生产中走出来,开始走向大量生产销售,甚至成为当时的贿赂必备产品,成为豪绅巨贾、官吏权贵的上层礼品,在官场周旋中作“敲门砖”或“摇钱树”也风靡一时。之后,便陆续冷落了。

4永胜掐丝珐琅在历史上能够存活的因素

   云南如今只有永胜县在做掐丝珐琅,它已经在世上存活了数百年,它之所以能够长期保留下来,有着它自身的因素在里边。

(1)地理位置因素

    早在元代,北胜州(永胜旧称)在云南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北接吐蕃,也是川滇互相往来的藩篱和咽喉。永胜西南濒临滇西经济文化中心大理,西与鹤庆一江之隔,金沙江环绕西南,历史上北胜梓里、金沙、中江下个渡口是北胜与外界交往的主要过江通道(见图二)。作为北胜的地理位置来看,完全符合忽必烈及以后的凡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派重兵驻守成屯的政策。[ 马维良、赵文贤编:《丽江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19页]

    永胜县现属丽江市管辖,地处西南边疆,较之交通发达地区,实属落后,但与丽江其它地方相比,永胜的地理位置显得要重要得多。永胜县在古代被称为云南的北大门,是中国四川及内地通往滇西北的一条重要通道。管辖永胜的丽江曾是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交通闭塞,区位偏僻,社会经济落后。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及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在北胜州有澜沧驿[ 澜沧驿:在永胜城外之南。(《万历云南通志》作州东南,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建置。《万历云南通志》作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新纂云南通志》作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置,今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澜沧驿的设备和经费是:嘉靖时期,每年筹备驿站马匹,铺陈上中下三等,共五副,由北胜土州同章氏负担。粮三十石,料粮四十二石,小菜银六两及协济,分守洱海道,米八石三斗八升六合,均在北胜州官仓支付。(载自《丽江地区交通志》)]、清水驿[ 清水驿:在北胜州南75里河去乡(万历年作州治南90里)。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69年)建,《万历云南通志》作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建。]。据《永北志》、《永北直隶厅志》等史料记载:明王朝在永宁、蒗蕖二土司地设番驿,但具体年代及地址已不详。“北胜州(府)在当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接吐蕃,是川滇交通的藩篱和咽喉。西南濒临滇西经济文化中心大理,西与鹤庆一江之隔,金沙江环绕西南,历史上北胜梓里、金沙、中江三个渡口是北胜与外界交往的主要过江通道。作为北胜的地理位置来看,完全符合忽必烈及以后的凡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派兵驻守成屯的政策。”[ 马维良、赵文贤编:《丽江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16页]

   《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载:“永胜,在西汉为遂久县地”,“遂久,自昔为越嶲与大理之交通孔道,其文化之发达当较早。”(两汉时)“属越嶲郡,至蜀汉以后属云南郡。李元阳通志卷二曰:‘汉遂久县在金沙江北,古称北门,盖入云南郡之门也。’”[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273页]所以,在隋朝讨伐“松外诸蛮”时期,当须通过此地。唐时,南唐攻越析,双舍、龙佉河;南诏与吐番、朝廷争夺四川盐池;元朝忽必烈过大渡河攻大理;明朝征南将军傅友德,擒获元右丞高生;清初呈三佳也青海干都台吉,西藏达赖互市茶马,清将王继文攻打吴三桂运送红衣大炮等等,都以永胜金沙江渡口为通途。

    永胜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让更多懂得掐丝珐琅技艺的人能够来到永胜,并传授给永胜当地人,也让永胜掐丝珐琅闻名于世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2)当地有佩戴珐琅首饰的习惯

先不提珐琅首饰,只说云南佩带银器首饰的习惯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很多文献记载可得知,云南使用银是相当普遍的,就连人们的牙齿也用银来进行装饰,也就是包金、银牙的习俗,银用在人们所佩带的首饰中更是常见(见图三)。永胜掐丝珐琅以银做胎,应该也受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影响,因为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佩带银饰的习俗,如丘北的苗族,红河元阳的哈尼族、德宏陇川的景颇族、富宁的彝族等,这种用银的习俗在中原各地是很难见到的。笔者到永胜考察期间才得知,永胜老百姓自古就有佩戴珐琅银饰的习俗,所制作的珐琅银饰也有着自身固定的款式和加工工艺。问其何时有这一习俗,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来,只知是祖辈留下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传一代流传下来。发展到如今,这种习俗还隐约在永胜人的生活中出现。

永胜人的戴银习俗很可能是从周边的少数民族那里借鉴过来的,所以永胜人在制作银胎掐丝珐琅时会在汉族纹样的基础上多多少少顾及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审美趣味,也会生产少量周边地区所需要的珐琅银器。《本草纲目》声称银这种材质是具有医药功效的:“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坚骨、镇心、明目。”更有老人们说,佩戴银饰可以除邪恶,让小孩子佩戴银饰非常有利于排除体内的胎毒,也有辟邪安神的功效。还有人说,银可以杀菌、可以试毒……有关银器的佩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无论是汉族或是少数民族,有很多地方有戴银的习俗。所不同的是,永胜这个地方所产的银器加上了珐琅,使其颜色更加光彩夺目,也更得当地人的喜爱。

古代的医学不像现在发达,新生婴儿的成活率不高,亲人为让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远离病魔,常常会给自己的小孩子佩戴加有珐琅的银饰。在永胜,尤其喜欢给自已的孩子戴上长命锁,如新生儿满百日、周岁等举行的仪式中,家里有钱的更会买来成套的珐琅银饰品给自己的孩子戴上,很多均要结婚时才可以取下来。在永胜,女儿出嫁时也要佩戴成套的珐琅制品,家里越有钱的,其数量就越多,样式也要好看得多。永胜习俗的需求,让制作珐琅器的人有了客源,给掐丝珐琅传承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给他们坚持做珐琅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或许也是永胜人的珐琅器用银而不用铜的原因。

(3)材料易得

   银在古代就是非常贵重的金属[ 根据史书记载,银的开发利用的历史早于铜铁等金属,与人类的文明史几乎同步发展。云南银的出现晚于中原,但云南银器的出现却与中原相同,同为战国时期,云南德钦永芝出土的4件银头饰是云南发现最早的银器,时间为战国中晚期。],永胜掐丝珐琅因其以银做胎,所以要完成一件银胎掐丝珐琅就需要大量的银。据史料记载,云南自古就是一个金属矿藏非常丰富的地方,这为云南银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元代,云南矿业就已经较全国都比较先进,据《元史·世祖本纪》载,天历元年(1328年),全国岁课统计,云南为数最多,其金、银、铜课均为全国之冠(见表)。[ 马维良、赵文贤编:《丽江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34页]从表中我们可知道,云南早在元代的金、银、铜的课岁排行老大,这些数字哪怕有误差,但足以证明云南金属生产及岁课在全国都居首位。根据《云南冶金史》,元代产银之所有:威楚(今楚雄)、大理、金齿(今德宏)、临安(今建水)、元江[ 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地方史研究室:《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 17页]。当时的冶金业已经非常发达,元朝还专门高有统治机构,据《元史·百官志》:“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其下有铜局、银局、镔铁局等。”[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地方史研究室:《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18页]还在各省设有“人匠提举,受省檄掌工匠词讼之事。”也就是在当时的中央政府已在云南设立专门管理银匠技艺的机构。除此之外,《景泰实录》载:“洱海卫开发大理白塔,宝泉诸银场。”《正德·云南志》所载:“大理、临安、楚雄三府矿产以银为最著。”明人宋应星还在其《天工开物》中载:“(银)然合八省所生(产),不敌云南之半,故开”

    永胜虽然没有直接产大量的银,但它紧挨着大理等产银地方,这些资源直接或间接给永胜县制作掐丝珐琅提供了材料上的支持。

   元代各地区岁课,云南为数最巨(兹取其整数表列如下,每锭为五十两)

地区 金(单位:锭) 银(单位:锭) 铜(单位:斤) 铁(单位:斤)

腹里[ 元代将首都大都及附近的地区称作“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 40 1

江浙 180 115 245867

江西 2 462 217450

湖广 80 236 282595

河南 38两 3930

四川 7两

陕西 10000

云南 184 735 2380 884543

(4)送礼必须品及商贾大力支持

   凡到永北为官的文武职员和商人,都要定制几套作为上贡礼品和传家之宝。以后,也有商贾经营行销外地,主要是茶酒具。每套有酒壶一把、果盘一个、调羹、酒杯、银筷各10件。每套净重60老市两左右。单项产品还有绘画翎毛,花卉珐琅的大花瓶、吸毒用的鸦片烟盘、咖啡壶、蚊帐钩等。每任知事或县长到任以后都定制3套以上,奉送上司。甚至县内的民政科长、税务局长、常备中队长等也要做一一套“奉上”,以求稳座。杯盘酒具生产银工由1户发展到11户50余人。生产比较兴旺时期是民国31年(1942年)至民国35年(1946年)。民国32年(1943),永胜县长伙心从到任,订制套数为最多,有“敬奉”国民党中央政府要员的,也有“敬送”省政府要员的。原云南省主席龙云,也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派人来订做了好多套永胜掐丝珐琅,用了白银千两以上。

   1946年前,有下关商贾洪盛禅,丽江白茂恒等订购经营,远销外地有达印、缅的。尤其是在永胜掐丝珐琅的兴盛时期,再加上珐琅餐具制作成功后。有不少官绅巨贾,用它来发了大财。在那时,来永胜订购掐丝珐琅的商人,以大理喜州人为最多。比较出名的昆明巨贾“长亨”商号,也常来订货。

5结论

在现代掐丝珐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中间寻求一种联系,掐丝珐琅是一种历史积淀非常丰厚的工艺美术门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此题的研究对保护和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区域特色,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促进工艺美术更好的从中借鉴和发展,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再加上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有形的物质价值变为无形的文化价值,足以证明永胜掐丝珐琅的历史性、艺术性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为我们今天的艺术找到有益的思维之源。

参考文献

[1](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论[M].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2](明)曹昭.格古要论[M].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3]李苍彦、李新民编.景泰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

[4]王忠强编.景泰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5]铁源.中国古代珐琅器[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年9月.

[6]马维良、赵文贤编.丽江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

[7]田星明、胡鹤麟著.云南银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4月.

[8]曹秉进编著.云南鹤庆白族银器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9]赵珊珊.明代掐丝珐琅中的器物观念[D].硕士学位,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D].硕士学位,清华大学,2006年

[11]李林琳.清末民国景泰蓝兴衰之研究[D].硕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姓名:王乙吉(云南大学2011级研究生),电话:13577071604,电子邮箱:80233286@qq.com

©2018 云南文学艺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4001190号-2滇公网安备 33010602000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