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书法在崛起——从“云南昆明·四川宜宾书法学术提名展览”说起
2020-12-26 6578
分享

一、云南昆明四川宜宾书法学术提名展览的缘起

2012年的春节,我到云南西双版纳自驾游,回程中在昆明拜晤了老朋友胡若一兄,我们商议搞一个书法联展,推动云南四川两地的书法交流,今后持续活动,我们也好经常互动。

回到宜宾,我向黄泽江主席报告了这一情况,他当即表示完全赞成。于是昆明宜宾两地书法界,互通有无,紧锣密鼓地张罗起这件事情来。我们两地便从选人、搞创作、筹措经费、联系出版、策划展览、安排互访等工作一一做起来了。我们商定,昆明、宜宾分别选出10名中国书协会员,每人提供5件作品参加展览。并且要求参展作者必须是参加过中国书协展览的会员,以保证作品的创作水平不至于不堪入目。展览先后在昆明、宜宾展出,互派代表团参加展览和研讨会议。主办单位定为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和四川省宜宾市书法家协会。

2013年12月28日——2014年1月8日,“云南昆明•四川宜宾书法学术提名展”在云南美术馆2楼展厅展出。云南昆明的书法家陈鸿翎、成联方、胡若一、李小刚、李轶、潘应照、苏太昆、王远康、叶城铭、资长寿,四川宜宾的书法家黄泽江、曾德宏、李代煊、傅士河、张兴明、杨帆、王连富、王鸿、何其健、徐博凯,都是两地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影响。这20位书法家都从事书法学习、创作多年,有较扎实的书法传统功力和较娴熟的笔墨技巧,且都多次参加过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本次展览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尺幅宏大,书体多样,体现了两地书法家较高的学术素养与专业创作水准。

开幕式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段增庆分别致辞;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晏友琼宣布展览开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总顾问张学群,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明,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宜宾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泽江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后,还进行“昆明•宜宾书法提名展”专题研讨会,两地书法家就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中国书协副主席何应辉先生、安徽省书协主席张学群先生分别担任学术主持。江苏省著名书法家李双阳参加了研讨会。

2014年9月17——22日,“四川宜宾·云南昆明书法学术提名联展”在南溪古街A段展区正式拉开序幕。宜宾市政协主席、文联名誉主席葛燎原,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胡若一,云南印社社长苏太昆,云南印社常务副社长潘应照,云南画院院长助理肖凡,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宜宾市文联主席、宜宾市书协主席黄泽江,南溪区委书记肖敏,南溪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斌,南溪区政协主席冯兵,南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海英,南溪区副区长张志华,宜宾市文联副主席、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德宏,云南昆明参展作者、书画界来宾17人,宜宾参展作者及数十名书画爱好者出席了开幕式。

由于展览场地的关系,在昆明展出的时候,所有的作品均为8尺立幅。在展览开幕的同时,出版发行了《云南昆明·四川宜宾书法学术提名联展作品集》。在宜宾展出的时候,约请原班作者重新创作4尺整纸以内的作品参展,有立幅和横幅,没有出版作品集。

二、云南书法评述

云南书法家作品大致印象印象如下:

1、陈鸿翎先生,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云南省书协副主席。这次展览提供的作品为行草书。单条作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大草,有疾风骤雨惊涛拍岸之势,技法娴熟,纵情恣肆,才情和灵性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四条屏《吴德璇句》属于破体书法,楷行草的熔铸协调统一,足见作者技道天成的功力。对联《出尘入梦》注重墨趣,善用对比,收放有致。《刘熙载语录》二件,在“二王”与孙过庭草书中,注入明人气息,在章法上制造空疏与茂密、紧张与散淡、主体与陪衬等诸多对立统一关系,与常规章法拉开一定距离,在视觉上远离一味的冲决与紧张,从而显得动静得宜,张弛有度。

在宜宾展出的《清平乐浪淘沙词二首》属于秀逸清俊的路子,更显得飘逸和灵动。

2、胡若一,云南省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其行草书作品胎息鲁公,并能于颜派行草书之支流吸取滋养,观其《王维诗二首》、《李白诗一首》、《王维诗三首》、《圣教语句》,莫不以厚重、饱满、朴拙、正大为旨归,有颜鲁公、苏子瞻、翁松禅、刘墉等人的技术语言,又有对当代书法名家于明泉、王金泉、刘新德诸君笔墨技巧的化用,可谓技术含量丰富。草书《有道了悟空》,于纵横关系的处理、聚散错动的安排,殊见匠心。

《隐者》、《袁景文诗》、《崔涂除夜有怀》、《王维郑果州相遇》等皆为行书立轴,清人信息尤为丰富,书卷气十足。

3、成联方,书法博士,云南大学书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狂草书单条《杜甫诗》,可见颠张醉素之形迹,更有黄鲁直之荡桨横舟,腾挪跌宕,好生痛快!草书单条《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大字形成主体格局,下阕另行拼接一块,以小字完成,构成主次结构,做下部大胆留空,字法上有对颜真卿、苏轼、米芾的借鉴,墨法则使用了王铎的涨墨法,书写的节奏感很强。行草单条《陆游诗》,显然深受颜鲁公《裴将军诗帖》的影响,无论是其用字的正斜开合,墨色起伏变化,连属呼应,都明显地出入《裴将军诗帖》。最生动的部分是这件作品化用了爨宝子的燕尾技术,增添了这件作品的古雅之趣。草书《世说新语》,本质上是一件长卷,分割为五块,拼接在一张大宣纸之上,成为一件中堂作品的,前边加了一个标题。技术语言是“二王”和孙过庭的,篇章布局注重留空和错动。行草《杜甫诗》,从颜真卿、何子贞出,显得浑厚、圆融、跌宕、多姿。

《东坡文、词斗方》,颇见宋明文人手札风韵;《陈子昂幽州台歌》大气磅礴,疾风骤雨;《赵师秀诗黄梅时节》得高闲、王铎草书神采,腾挪跌宕,穿插有致;《辛稼轩词》颇有徐渭草书无列无行、满纸云烟之趣;《南怀瑾诗》见出作者草书书写中的理性与稳重。

4、潘应照先生的隶书用笔砍切劲健,点线结合,篆情草意,一字一世界,一字一姿态,表现出作者极强的原创能力。作品中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当代中原书风的借鉴,王宝贵、张继等时贤的信息偶有体现,当然更多的还是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瞬间的机变创造,如《今朝昨夜联》、《咏菊诗四首》、《远方圣王联》。篆书《散氏盘铭文集》,技法上娴熟地掌握了大篆的用笔,排列组合上采用有列无行的章法,上面的留空辅以朱书眉批、钤印,与左下角款识的密集组合形成强烈对比,使得这件作品别有洞天。行草《咏西湖诗》用笔活络,结字有机趣,笔断意连,有天女散花之美。

大篆《遗经旧学》对联,胎息彝器,自然朴拙;隶书《自作新词》中堂,字法新奇;隶书《小隐溪山》中堂,笔法简约,字法奇崛;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融隶入草,有古拗之趣:行书《陶然亭题词》是作者本色当行的作品,率性而为,墨色浓枯变化,行气贯通,摆荡自如。

5、王远康先生的作品,信息量宏大,行书《韦应物诗》有《裴将军诗帖》的朴厚沉雄,《崔曙诗》有陈献章、杨维桢的野逸,楷书《岳阳楼记》清俊优雅,隶书《兰亭集序》有夏承碑的风规,行书《岳飞满江红》多见八大山人的凝练。作者驾驭笔墨的技术相当娴熟,在不同的档位之间变换角色,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大篆作品《李白将进酒》源出金文,率性书协,小大参差,若天女散花;行书《元稹诗》、《桃花源记》有杨维桢骜倔之势,布局中上边的参差处理更增添了这种气势;行书《汪澡春日》、《兰亭序》,得八大山人干净凝练之趣;

6、李小刚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武术),无论是大字草书对联作品,还是小字草书《千字文》,中等大小的《王维诗三首》,都可以看出作者开合有度、收放自如的挥洒,节奏明朗,有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之势。

《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赠孟浩然》、《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皆为四尺整纸草书中堂,如挥拳踢腿,信笔挥洒,自由自在。

7、叶城铭先生魏碑楷书作品《陋室铭》、《龟虽寿》、《岳阳楼记》,格调高雅,清新淡荡,干净凝练,简洁明快。行书《桃花源记》出入“二王”而又参入明人意趣,特别是宽行的布局是对董其昌、黄道周等章法的化用,雍容自在。隶书《曹操诗》纯用汉法,是典型的八分书的技术,静中寓动,典雅细致。

《李白早发白帝城》,行书,四尺整纸中堂,轻重缓急,开合聚散,收放自如;《白居易忆江南》,行书,四尺整纸横幅,线条干净,凝练;《室雅花香》对联,于结字多所用心;《朱熹少年易学》、《赵翼李杜诗篇》皆为四尺整纸横幅,楷书,得魏晋碑版金石之趣。

8、李轶的章草作品颇为可观,《自作诗十八首》由十八个小单元组成,每个单元自成一格而又相互关联,简净畅快。《后汉书节录》取法河西简牍,显得更为奔放。《修竹和风联》以章草入联,形制上如观现成的竹木简书,古趣盎然。隶书对联《辨析激扬》、《学到养成》都于《张迁碑》、《鲜于璜碑》中渗入汉简笔法,显得朴拙古雅,富有天趣。

《刚日有酒》、《诗伴弦随》皆为章草对联,古远清致;《奇书大道》为隶书对联,得三公山遗韵;隶书《观经史》为泥金纸五条,有汉简之意味;草书《古诗一首》在今草中略参简意。

9、资长寿先生是云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师,他的楷书和行书的功力都十分深厚,他似乎专注于魏晋书风,这次展览中所呈现的作品,楷书《白居易诗》出自于魏晋碑版,老练深刻,金石趣浓烈,结字充满了险绝的趣味。小楷《书谱》字字珠玑,玲珑剔透,九个小块中的留空都极具匠心,顾盼呼应,协调统一。行草《岳阳楼记》、《心经》追求清新明快,《苏轼文选》表现沉郁茂密。运笔的控制恰到好处,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是如此。

楷书《李白蜀道难》,法碑版,有隶意,格调高雅;小楷《洛神赋》清俊雅逸;行草书《唐虞世南笔髓论选抄》、《苏轼诗一首》,皆是“二王”笔趣。

10、苏太昆先生是云南久负盛名的篆刻家,他不仅印章刻得很美好,而且印屏的设计也格外特别。他的印章镌刻,根本上来看还是秦汉印章的底子,但是路数很宽,他对于明清流派印章也多有涉猎,也有上溯到先秦铸印的。字法的处理最见机趣,有对东巴文字造型的借鉴,故而迥异时流,为苏太昆先生在篆刻上的一种独创,这也是书法家和篆刻家最见原创精神的地方。苏先生的署端全用篆书,也是类似于东巴文字的造型,与他的篆刻用字一脉相承。对云南特色文化的化用,形成了苏太昆先生篆刻的独特印风。他特别擅长运用点线组合,巧妙地分割方寸之间的天地,营造出红白世界里引人遐想的气氛。

苏太昆的篆刻,从用字、布局、署端、题签等各个方面都有其匠心,他对于当代篆刻的实践具有开创之功,然而,在当下上不为更多的人所瞩目。这也许是由于云南昆明地处祖国南疆边陲避地的缘故吧。

三、从两次展览来看云南书法的发展和崛起

“云南昆明·四川宜宾书法学术提名展览”,在昆明展出时全是8尺大作品,在四川宜宾展出时,全是4尺小作品。两次展览中,作者提供的作品从幅式上来说,完全不一样;从内容上来看,全然不同;从书体上来看,稍有变化;从审美趣味来看,亦多有变异。

通过展览、研讨、交流,我们对云南书法界加强了认识和了解,增进了友谊。同处于西南边地,如何推进书法艺术的进步,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书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善待书法人才,让书法人才安居乐业,安心书法艺术学习、创作。云南书法家王远康现在还在交警系统工作,他还要到马路上站岗执勤,这是在不利于一个书法家的继续成长。二是要培养青年书法家,既是云南书法冲刺全国展览的需要,也是书法人才队伍梯次配备的需要。三是老中青结合,安定团结,对内修睦,对外交好,走出去,请进来,多多交流,互相砥砺,共促提高。四是依托高校,加强书法教育与科研,形成云南的书法品牌。

在书法创作风格方面,以这两次展览来看,似乎风格各异,甚为突出了。但是,放在全国大背景下来看,就有很大的问题。目前全国展览中拼接、染色、做旧等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互联网的开通,缩短了世界的时空距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的地域书风,而今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的展览中,多数作品没有使用拼接、染色、做旧等手段,但是大量使用了色宣、长纤维宣纸,纯粹使用白宣纸写黑字的也比较少。说明我们基本上还是跟着时代在走。在书法、篆刻本体上的突破,于两地作品中都甚为鲜见。苏太昆先生的篆刻,是一个榜样。他的篆刻有突破,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有云南人自家的面目。这种面貌只有云南苏太昆有,其他省区其他人没有。这种独创的风格,是云南书法界所需要的,也是宜宾书法界需要学习的。王远康隶书《兰亭序》中有对魏晋隶书装饰风格的借鉴的技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但是距离形成独特风格还有一段路程,如何坚守如一地往前走,走到一个什么高度,形成一种什么面目,是否形成一种风格,我们拭目以待。对于整个云南书法界而言,是铸造一个书法团队形成一种地域书法风格,还是注重书法家个体书法风格的形成,抑或二者兼济,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然,面对全国书法展览的机制,我们是迎合展览迎合评委,去争取更多的作者入展获奖以期发展更多的中国书协会员,还是抛开眼前的利益,深入传统,挖掘传统,修炼自身,从而熔铸自身风格,这是极其考验我们意志和定力的事情。

从书法学术研究层面来看,这两次展览为我们自我解剖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法书之中,我们是不断地复制古人,力图做皓首穷经的全面学习,还是在特定的审美思想的指导下做局部的深入皈依,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功”和“性”的表现上,一些人表现为“功”的欠缺,一些人表现为“性”的保守。这都是亟需得到改善的。做“功”不够,作品就难免苍白;“性”的保守,作品就难以神采飞扬。技法的精湛,是一切艺术升腾的基础。一些作品的粗糙,还是显示了对技法的轻视。这种态度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品格。同时,为了一个展览的丰富性,我们提供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作品参加展览,其初衷是美好的,但是结果未必一定令人满意。因此,专精深入就成为我们对待书法的首选态度。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好在有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美术书法研究院以及他们主办的报刊,在不断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不断地取得成效。

在对外交流方面,必须加大力度。我们处在祖国南疆,要真切地感受中原文化、江浙文化、齐鲁文化、京津文化等等,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走出去学习、交流。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仅仅依靠互联网来交流还是不行的。书法作为古老文明成果,还是以古老的行为方式来交流、考察、学习,其效果更为明显。因此,组织书法家外出进修、学习、交流,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云南书法水平已经让我们刮目相看了。这个展览所推出的仅仅是云南书法群体中极小的一部分,相当大的队伍可能还在后面。从协会组织的不断完善,到高校书法专业建设,从领导的重视到书法群体的成长,从内部的修炼到走出去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云南书法已经融入到中国书法的大队伍中来了。我们有理由寄予云南书法美好的希望,我们相信,云南书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崛起在大家祖国南疆。

                                              2015年4月19日

曾德宏(1967——),四川宜宾人,四川省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综合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主任,宜宾学院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研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宜宾市文联副主席,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宜宾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宜宾市委、市政府授予“宜宾市管拔尖人才”、“宜宾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书法学。

 电话:187 8065 0570,邮箱:8011253@163.com,  QQ:2352275549

通联:644000  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大道酒圣路8号 宜宾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2018 云南文学艺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4001190号-2滇公网安备 33010602000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