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史话 | 赵银棠:边地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
2023-09-15 9115
分享

 

▲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就与于右任、周钟岳、郭沫若等名流唱酬的著名女诗人赵银棠,是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也是我国边地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女诗人。上图背景是郭沫若赠赵银棠的对联和四条屏。(和中孚 摄)


赵银棠:边地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


▲1982年5月,著名作家白桦(左2)、彭荆风(左4)专程到丽江黑龙潭拜望赵银棠先生,当时年已八旬的赵老被聘为丽江县图书馆顾问,正在埋首整理先贤遗诗。(和毓伟 供图)


第一位进入大学学习的纳西族妇女


      1929年赵银棠与同乡纳西族青年和协臣结婚不久,即与丈夫相伴长途跋涉18天来到省城昆明,考入省立昆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为了生活,她边读书边在昆明市属的几所小学任教。这时的赵银棠是第一位敢于走入社会的纳西族新女性,即使在那个时代的昆明都是很罕见的。次年,赵银棠到省立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攻读文史,得到了当时任教授的清末经济特元袁嘉谷等名宿的教诲和指点。可以说,赵银棠不仅是纳西族第一位进入大学学习的妇女,也是省立东陆大学屈指可数的女学生之一。

      学习之余,她到省民众教育馆兼职任图书管理员,得以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名著,接触了大量的新文学书刊和进步小说。这期间她与表兄周霖、省立师范学校文艺青年聂耳等交往尤多,他们共同到周霖大姐、丽江绅宦习自诚夫人周静芳在昆明开办的织袜厂办夜校,教女织工识字学文化。回想起来,在昆明的这段生活让她的眼界有了前所未有的开阔。1936年回到玉龙雪山下的故乡,赵银棠成为省立丽江中学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教师。她的人品和学识得到丽江知识界的广泛认可和推重。她还担任丽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丽江妇女协会理事长,积极推动群众识字尤其是妇女学文化,召号移风易俗,争取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反对奢靡办婚丧嫁娶。随后她又创办“丽江县妇女工艺社”,鼓励纳西族妇女走出家门,发挥一技之长……赵银棠先生是云南近现代少数民族妇女教育运动的先驱。

▲抗战期间赵银棠参加西南联大社会学家吴泽霖教授组织的“边胞服务团”,翻越雪山到中甸、德钦、永宁、泸沽湖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图为当时身着泸沽湖畔吕喜(摩梭人)妇女服装的赵银棠先生。(和毓伟 供图)


随“边胞服务团”深入调查了解边地


      抗战期间,赵银棠先生参加了西南联大社会学家吴泽霖教授组织的“边胞服务团”。他们用马帮驮着各种宣传图片、画报和药品沿金沙江经石鼓、红岩、巨甸、塔城、阿释注、鲁甸、打米杵、茨中到维西澜沧江大峡谷,再从巨甸顺金沙江返回丽江,稍作物资补给后又翻越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到中甸、德钦、永宁、泸沽湖等藏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生活的山区,行程过千里,一路宣传神圣的抗战,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学习汉文。

      当时金沙江沿岸有些地方霍乱流行,“边胞服务团”沿途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打针送药,同时也做社会调查。赵银棠一路上写下了很多笔记、诗文,当时写下的系列散文《永宁之行》和古体诗丛《泸沽湖》等作品立意高远、笔墨凝练,极有意境,与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教授的《西南游记》堪称“最早描绘泸沽湖的文学名章”。这时赵银棠先生开始关注纳西族的民间东巴歌谣,她向同事、纳西族文人周汝诚借来他初译的东巴经《创世纪》进行系统研究,又整理编译了《教主释理》《高勒趣》等东巴经文。在现代文学史上,赵银棠先生是最早收集整理和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学的先行者。
      抗战期间,为繁荣边地文化事业,丽江士林领袖和志钧、和万松昆玉发起组建了一个融诗书画乐为一体的文艺社团——雪社,包括周霖(纳西族画家)、周善甫(哲学名著《大道之行》作者,我国著名学者)在内的一批丽江知识界翘楚以及当时在丽江写生采风的国立艺专高材生李晨岚(山水画名家)、李霖灿(后来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家)成为社员,赵银棠先生是雪社唯一的一名女社员。

▲1993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老作家冯牧到丽江采风,专门探望了病中的赵银棠老人。4个月后,这位90高龄的文学前辈在故乡去世。(云南省作家协会供图)


20世纪边地文学史上一树璀璨的奇葩


      赵银棠先生成长于一个旧式传统家庭,她是一位贤妻,也是一位良母;她性格温润和善,但也是一位敢于冲破樊笼,具有坚韧不拔勇气的女性。她的一生历尽磨难,但始终能保持自己内心的独立,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1942年抗战烽火正炽,赵银棠先生竟然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到重庆,先后拜会了于右任、周钟嶽、郭沫若、史良等名宿,与他们诗书唱酬。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还专门陪同她到曾家岩中共办事处拜访了董必武和邓颖超,受到了热情接待。赵银棠向邓颖超表达了想去延安的愿望。当时正逢延安整风,邓大姐婉言以交通不便、行路太难相劝,鼓励她回家乡走进人民大众,边工作、边提高、边写作,并赠给她不少反映陕甘宁边区生产劳动的图片作纪念。在重庆磐溪,赵银棠与同样来自云南的进步女作家陆晶清多有交流,陆晶清把自己出版的新作赠给赵银棠。历时半年的重庆之行,对赵银棠先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记住了郭沫若的鼓励:“诗呀、文呀你可以写,你可以用你们那里的玉龙山、金沙江作背景,反映群众生活……”

      返回故乡后,她有一段较为清静的时光,多次趁假期到丽江图书馆翻阅查抄历代丽江边地历史文献和先贤诗词手迹,写下了大量的文学札记和评论,后来汇编成《玉龙旧话》一书。1949年,在她父亲的藏族学生、德钦富商李子方资助下,委托纳西乡亲、云南大学方国瑜教授在昆明出版,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介绍纳西族历史文化和玉龙山下、金沙江畔风物的著作。当时印数仅千册,但影响力却是不小,冯牧、彭荆风等一批随军南下进入云南的部队作家都曾研读过此书,赞称它是“20世纪边地文学史上一树璀璨的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赵银棠先生离开家乡到鹤庆中学任教。1955年,她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歌颂祖国壮美山河的长篇散文《鸡足山漫行记》。1956年,她应邀到昆明参加全省民间文艺座谈会,受到很大的鼓舞。她是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云南省作家协会)第一批会员。1957年初春,年过半百的赵银棠先生利用假期渡过金沙江,随马帮翻越雪山到东巴原始宗教的起源地——三坝乡的白地,进一步收集、整理东巴民间文学。她整理编译的纳西族长篇爱情歌谣《鲁邦鲁饶》《东岩术岩——黑白斗争》是文学性较强、文化价值颇高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鲁邦鲁饶》在《边疆文艺》上发表,引起各方好评。新中国文学界最早对纳西族民间文学的关注,赵银棠先生可谓厥功至伟。同一时期,白族、傣族、藏族、傈僳族都有不少民间歌谣和文学作品得到了整理,这是过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事,这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的文艺成果。

▲图为赵银棠先生生前出版、发表的部分著作,其中《玉龙旧话》和《玉龙旧话新编》堪称“我国边地文学史上一树璀璨的奇葩”。(和毓伟 供图)


晚年勤奋创作并倾力培养文学晚辈


      1958年,赵银棠先生被送往宾川县太和农场劳动。随后的文革浩劫,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1979年,已是75岁的赵银棠老人冤案得到了平反,她兴奋地写下了“晓色催人行进进,长征道路又新时”的感怀诗句。其后的10多年间,她不顾病痛的折磨伏案写作,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诗词、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学札记,并增订出版了《玉龙旧话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注释出版了《纳西族诗选》(云南民族出版社)等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她的个人诗选《雪影心声》于1992年付梓问世,她15万字的回忆录《往事历程》也由《云南文史》连载推出。晚年勤奋创作之余,她经常与李群杰、周善甫等名家交游,并被推举为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顾问和故乡玉泉诗社名誉社长、丽江县图书馆顾问。她十分关心后进,对家乡的文学晚辈郭大烈、和志武、木德高、和中孚、戈阿干、和钟华(女)、杨一奔(女)、杨时铎、胡世强、白庚胜、杨福泉、余嘉华、木基元、杨世光等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位杰出的纳西族女作家晚年勤于创作的事迹,先后为《民族画报》《云南画报》专版介绍。在80高龄的时候,她曾充满激情地写道:“心灵永远不死,真理永远不灭,新中国真理之火越燃越旺了;我愿借真理的火光,燃烧自己心灵的世界,并用自己心灵的火花,纪念这空前未有的光辉岁月。”言为心声,这是赵银棠先生来自心扉深处的感言。

      1993年9月9日11时,这位为边地文学奋斗了一生的老作家走完了她90年的人生旅程,在故乡丽江去世。一时间,全国各地发来唁电称“赵银棠先生的逝世不仅是云南文学界的损失,也是中国民族文学事业的一大损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赵银棠先生虽然离开我们近30年了,但她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作出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努力,无疑将给后来的人们以鼓舞和启迪。


作者 / 晓雪(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文学家)

来源 / 春城晚报

制作 / 邹尘扬      编校 / 张伟锋  邹尘扬
复审 / 胡若一      终审 / 黑   燕
©2018 云南文学艺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4001190号-2滇公网安备 33010602000750号